鱼养殖基地网。有水产养殖技术的实用养殖知识网!

最新更新文章排行

广西牡蛎 养殖技术,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广西钦州:一个“大蚝”撬动一座“小城”

更新:2024-04-07人气:作者: 鱼养殖基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广西钦州:一个“大蚝”撬动一座“小城”

  碧波粼粼,水天一色。整齐的蚝排漂浮在海面上,如黑缎子般延伸到海的深处,平静的海面正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看!这就是我们的大蚝,两串足足有五十斤!”广西钦州港七十二泾大蚝示范区养殖场的蚝工,用坚实的臂膀奋力提起两串大蚝,淳朴的笑容下掩藏不住兴奋与自豪。撬开马蹄状的外壳,如翡翠般晶莹剔透的蚝肉让人垂涎欲滴,整个生蚝足足有一个巴掌大,这就是钦州大蚝,素有“海底牛奶”之称,是钦州四大名海产之一。  “每天早上七点多,我都会来这里检测海水盐度,中午出外海看其他鱼排,多的时候一天做十几个小时。”  说这句话的,正是养殖场的主人,人称“蚝哥”的刘星锋。一身黝黑的肌肤,很难让人联想到他曾经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工作于梧州市政法系统。1998年,刘星锋看到家乡优越的海洋资源条件,毅然选择辞职返乡创业,养起了生蚝。为此,老父亲一年多没和他说过话。  如今的“蚝哥”,是当地的养殖致富带头人、科技种养能手,拥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娴熟的养殖技术。“蚝哥”拥有大蚝养殖基地2个,养殖面积300亩,深水抗风浪网箱基地2个,网箱30个。年产大蚝3000吨,产值达到1800多万,净利润为300多万元。基地养殖的大蚝参加2019年钦州市蚝情节蚝王争霸赛,荣获“蚝王优秀奖”称号。  在钦州,像“蚝哥”刘星锋这样因蚝而兴、因蚝而富的人还有很多。钦州是著名的“中国大蚝之乡”,大蚝不仅是钦州的名片,也是钦州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法宝。一个蚝有撬动一座城的力量。  每年初冬是大蚝成熟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远远近近的海鲜经营户们都直接坐船到排上进货,每斤进价3.5—6元,每个蚝排每年的经济收入在45万上下,因此钦州人说起蚝排,有“一个蚝排一辆车”的说法,收入非常可观。近几年来,钦州通过实施大蚝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开展深海大蚝标准化吊养示范,落实健康技术措施,钦州大蚝呈现高质量发展。2017年12月,钦州港区大蚝养殖示范区已建成核心区4900亩,拓展区8000亩,辐射区15000亩;核心区年产大蚝5万多吨,产值3亿多元。在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全市形成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2019年全市大蚝养殖面积15.2万亩,产量27.4万吨,在华南地区均排第一位。年产蚝苗达1.6亿支(串),供应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及越南等国家,我国70%的蚝苗产自钦州。钦州大蚝苗种及养殖产值已突破30亿元。大蚝成为钦州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产业,成为钦州沿海农民增收和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要产业。  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钦州千千万万人大踏着步伐,以坚实的姿态走在小康道路上的身影。路的前头,仿佛大海中的蚝排,不断伸向希望的远方。  “原来住的瓦房,现在买了大房子咧。”蚝工郭太忠来自钦州市镇南村,原先是渔民的他,于三年前投身大蚝养殖业。现在的他,每月工资近8000元,已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日子越过越好。他的笑容很质朴,“一家人能住上在市里买的大房子,不愁吃,不愁穿,那就是小康生活哩!”  一个小小的蚝,却承载着大大的希望。受益于蚝的不只是养殖业和蚝工,还有更多的行业、更多的群体因蚝而兴。如今,钦州市大蚝加工生产的原汁蚝油、蚝豉系列产品畅销粤、港、澳等地,初步形成育苗—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并带动了餐饮、水泥、竹木、化工(聚氯乙烯)、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目前,钦州大蚝养殖(包括采苗和保苗)从业人员6.2万人,拉动休闲渔业、海陆运输业、水泥行业、绳索制件业等二三产业链从业人员13万人。  2017年,习在广西视察时,踏着晚霞考察了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优美的生态环境,本就是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钦州成为“中国大蚝之乡”,也得益于此。  优质生蚝养殖对水质的要求极高。钦州大蚝养殖区位于茅尾海、龙门七十二泾和大风江中下游,江海交汇处,有相连数万亩的红树林,这里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自然环境优良,非常适合生蚝养殖。钦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覃波忠向记者介绍:“钦州大蚝养殖属自然海区生态养殖,养殖全程无投药、无投料。大蚝的主要食物是海里的浮游植物,如果水质差,海水里的浮游植物品种及数量会发生变化,大蚝的饵料生物就会减少,无法良好生长。”钦州大蚝不仅依赖于良好的水质,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作出贡献。生蚝养殖具有良好的固碳功能,能有效促进恢复和改善海洋水质,对海洋生态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钦州大蚝的生态养殖,阐释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2017年,习在广西调研时提出了向海经济,强调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为广西发展向海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广西钦州:一个“大蚝”撬动一座“小城”

“后进村”逆袭

  “家门口铺上了花岗岩石板和红砖,村里建起文化公园,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生活越来越舒服。”近日,漳州市诏安县西梧村村民吴保图带着孙子散步,谈起村里的变化十分自豪。  西梧村曾是当地出名的“后进村”。为了改变,西梧村创新乡村治理,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13年到2022年,全村总产值从3000万元提升到1.8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提升到408万元。西梧村还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十个典型示范村”“全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等多个荣誉称号。  冬日暖阳,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进西梧村养殖区,连片虾池泛金浪,渔民忙着喂养、捕捞,一派忙碌景象。  “现在我们养殖生产区的主要生产道路全部硬化了,既宽敞又干净,出行十分便利。”村民林阿光今年80岁,已从事养殖30年。在林老伯管理房旁,交战公路蜿蜒延伸。  交战公路从渐山雷达站方向通往西梧二级渔港,全长约10公里。其中,西梧村段近4公里,于2022年完成路面平整和管网排水工程等施工后,曾因资金问题一直未进行硬化。  泥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坑洼,行路难。今年8月份,林老伯骑摩托车载妻子前往养殖池时,为躲避水坑,不慎连车带人摔倒,造成骨折。  “栽在这条路上的不止一个人。为了这条路,群众没少抱怨。”西梧村党委书记吴志雄下决心修好这条路。  吴志雄上县城找相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取资金支持。当月,西梧村交战公路项目重启,历经45天施工建设完成。  此外,西梧村还实施南二环路项目,打通断头路450米,贯通西梧村与东梧村通行道路;对养殖区中、西区两条长约1200米的生产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就此养殖区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  近年来,西梧村立足民生发展短板,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农房建设和村容整治,实现全村三格化粪池全覆盖、全村管网“雨污分离”,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来,该村先后完成新村建设、旧村改造、渔港建设,拓宽村内道路10.5公里,建成休闲公园、妈祖文化园等58个民生工程。  西梧村拥有丰富的滩涂和虾池资源,但管理的落后和传统生产发展方式并未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跨越发展?西梧村下决心从“三资”清理着手。通过收回4800亩滩涂地、1280亩虾池并进行公开招投标,盘活村集体资产。同时,对滩涂、虾池进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引进美国蚶、赤嘴鳘等高经济养殖品种,提升养殖产业经济效益。  眼下正是赤嘴鳘鱼苗售卖期。“现在鱼长6厘米的每条售价1元,剩下的就是越冬鱼苗,要到明年3月才能售卖,那时的价格预估可达每条6元左右。”养殖户吴木喜介绍道。  经过多年的摸索,村民已掌握了成熟的赤嘴鳘鱼苗养殖技术。“原先虾池每亩年产值为2000元左右,引入赤嘴鳘与对虾混养后,产值提升到1万元以上。”吴志雄说。目前,西梧村赤嘴鳘养殖面积由原来的12亩扩大到5000多亩,远销广东、广西和东南亚国家,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如今,西梧村已成为我省最大的赤嘴鳘鱼苗养殖基地。  在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西梧村还注重产业“补链”。养殖牡蛎是西梧村的又一重要传统产业,过去以养殖、加工和销售为主。为破解“牡蛎壳难题”,2015年西梧村引进福建省玛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并新建牡蛎加工中心,负责回收废弃牡蛎壳。这些牡蛎壳经过多重工艺处理,最终变成新型生物源土壤调理剂。变废为宝,形成养殖、加工、回收、再利用的牡蛎产业链。  “未来,我们将念好‘山海经’,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吴志雄表示,目前农业是村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西梧村将成立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发展高优农业。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大学堂、印象西梧牡蛎湾等文化项目建设,以“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助力西梧村产业再升级。(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沈启寒)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谷歌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后进村”逆袭

广西钦州:养殖大蚝 助农增收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大力发展大蚝天然采苗基地建设,目前在茅尾海龙门七十二泾海域,已建成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据统计,2016年钦州市大蚝养殖面积达15.15万亩,产量23万吨,产业综合产值25亿元,养殖户人均年收入超过6.6万元,大蚝已成为钦州沿海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监督邮箱:.cn

广西钦州:养殖大蚝 助农增收

专栏丨黄亮斌:成是贝锦

  笔者在阅读《诗经》、深深吮吸着古代文化滋养的时候,经常会想到一个词语,即“贝海拾珠”。这一节,我们将要谈到的正是《巷伯》一诗中出现的“贝”。  《巷伯》是一位名叫孟子的阉人遭谗言毁谤后,发泄心中怨愤所写的诗歌。“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该诗开篇即用多彩的贝纹织锦比喻卑鄙小人迷惑人的花言巧语,形象地体现了造谣毁谤者为谗害忠良而“罗织罪名”的可耻行径。这位阉人被人诋毁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其敢于在篇尾道出实名,相信一定是蒙受了不可忍受的冤屈,受到了严重迫害,有学者甚至怀疑作者可能是因遭受谗言获罪,才受宫刑做了宦官。除《巷伯》外,《诗经》中还有《采苓》《巧言》也是此类主题,前者劝说世人不要听信谗言,后者控诉谗言惑众害民。联系后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和因“莫须有”罪名被杀的岳飞,不由让人哀叹,自古以来奸邪忠义势不两立,却又仿佛总是如影随形。  贝,许慎《说文解字》说是“海介虫”,即海洋中带甲壳的动物。孔颖达《尚书正义》说贝是一种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即古人以其甲壳为货币。今天生物学认为,贝是牡蛎、蛤或其他软体动物中腹足类和瓣鳃类的统称,体软无节,外套膜能分泌液质,形成坚硬的壳。贝在我国广泛存在,质地上好、作为货币流通的贝一般产于南海。东汉杨孚描述那里所产大贝,“奇姿难俦”,一般的贝很难企及,底色白,上有紫色如串珠般花纹,无须打磨便会自然焕发晶莹光彩。  贝因为轻巧便于携带计数,又坚硬耐磨不易腐蚀损坏,且外形美观,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态。大概在夏代就开始了以贝易物。据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夏朝使用黑色的贝壳作钱币,周朝使用紫色的石头作钱币,后来才出现了铜钱。因此“货”“赋”“贷”“赏”等与财物有关的汉字都以“贝”为部首。  作为货币流通的贝,形制和价值都有专门规定。首先要对贝壳进行“标准化”加工,即打磨和凿孔,使其形成一面有槽齿,两端或顶部有凿孔的规整形式,然后串联起来成为“朋”。朋是古代货币单位,有说以五贝为朋;也有说贝五枚为一挂,两挂为一朋,即十贝为一朋。《诗经·菁菁者莪》中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句,拜见君子时,被赐予百朋,以十贝一朋折算,几乎千金,应该是很贵重的馈赠了。商周之时,贝多来自实物交易、进贡或掳掠,人们起初是把贝串起来挂在颈上作为饰物,后来才作为货币。甲骨文、金文中的“朋”字,就是人们把贝串起来挂在颈上的形状。而各种文化遗址出土的作为货币使用的贝,也均形制规整,即使不作为实物货币,其精巧的外形也足可以作为装饰品。后来王莽新朝推行“宝货”制,即金、银、龟、贝、钱、布等均可作为货币,并对币值重新界定,其中贝按照大小、价值分为五品,规定前四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中同类贝每两枚为一朋。不过如此繁复的币制并没有延续多久。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之前与六国金属铸币一起流通的贝币被废止。这一方面是巩固极权统治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毕竟金属货币在生产、保存和交易等诸多方面,有着天然贝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自然界中贝的产量有限,加工、运送等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均不发达的古代,也确实是个难题。一些商朝墓葬中出土的铜制贝币也证明,天然贝早就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货币流通需求。  贝退出了中国货币的历史舞台,但其作为宝物的属性一直存在,且自古以来它就是进贡皇家的珍品。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记载,周文王还是商王辖下地方首领的时候,因为名声日隆受到纣王猜忌,被纣王拘囚于羑里;其好友散宜生焦急万分,用千金遍求天下珍奇献给纣王后,姬昌才得以脱身,而其中的珍奇就包括大贝百朋。《汉书》记载,赵佗在南粤(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乃至越南等地)称帝,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汉文帝于是派陆贾出使南粤,赐书赵佗称之为南粤王,劝其去掉帝号,归顺中央。赵佗接受称号称臣后,派使者向汉文帝进献各种珍品,其中就有紫贝五百。  紫贝,古代著名鉴贝专家、琴高之高徒朱仲所作《相贝经》说,是仅次于黄帝、唐尧、夏禹三代之贞瑞、秘宝的一种珍贵贝类,一尺大小,白底红黑花纹。西汉时期一尺约等于今天的23.1厘米,算是很大的贝壳了。看其描述,与东汉杨孚所述紫色花纹大贝极相似,可能是同一品种。朱仲《相贝经》还说,“紫愈疾,朱明目,绶清气障”,即紫贝能够让疾病痊愈,朱贝能够明目,绶贝能够清气,均于抵御病害方面有一定效果。  如今,贝壳依旧被用来制作漂亮的工艺品、装饰品,而贝类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也得到了极大挖掘。如大量人工养殖珍珠贝,开发贝类休闲食品、药品和保健品,很多贝类美食如海螺、蛤蜊、牡蛎、扇贝等出现在大小餐馆尤其是夜宵店。但正是因为对贝类的过度攫取,和各种废弃物排向大海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污染,再加上二氧化碳对海洋水质的影响,海洋生物现在生存堪忧。保护我们“生病”的海洋,已是迫在眉睫。  这是一本介绍《诗经》中动物世界的博物学读物,分鸟部、兽部、虫部、鱼部四部分。  全书以散文的笔触,对《诗经》所涉及的几乎全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致爬梳。不仅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科学认知,对《诗经》中各种动物的特点、习性进行了详尽介绍;还引经据典,通过解读与其相关的历代诗词文赋、神话传说,挖掘各种动物作为文化意象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中国文化对《诗经》中鸟兽虫鱼的系统认知。  本书还对很多动物不容乐观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今昔对比,表现出对生态环境强烈的忧患意识。  黄亮斌,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环保工作者。出版散文集《圭塘河岸》(获长沙市五个一工程奖,入选2021湖南省农家书屋推荐书目)、长篇报告文学《湘江向北》(获湖南省第一届“青山碧水新湖南”征文优秀长篇作品奖),《以鸟兽虫鱼之名——走进〈诗经〉中的动物世界》(入选新闻出版署2023年全国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入选2022年度湘版好书)。

广西钦州生蚝最有名湛江人要站起来叫板了

  在不少餐馆中都会出现一道生蚝炒韭菜,这道菜也是不少顾客比较喜欢吃的,韭菜的产地真的非常多,但是生蚝却没有多少个地方会有,如果论说每年的生蚝产有量就只有广西钦州最多的了,广西钦州生蚝是多又便宜,但是广西生蚝不正宗,湛江的生活也挺多,但是湛江的生蚝有些贵,也很正宗。  在外面的任何城市都会吃到广东湛江的正宗生蚝和广西钦州的便宜生蚝,同样两个地方的生蚝也畅销全国各地。  广西的生蚝养法一般都是先放些水泥上去耗绳上,把绳子沾满了水泥,因为这样做可以使生蚝的重量能够多一些,同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止生蚝在养殖的时候被海水给带下去,所以放了水泥是最有效的养殖方法。  生蚝的好处有很多,同样做法也有很多,生蚝可以炭烧,也可以清蒸,生吃也是可以的,但是尽量要少吃生的耗,虽然生吃营养价值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好的因素的,生吃不干净,还是煮熟来吃最好。  广东湛江和广西钦州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生活之乡,两个地方的生蚝都是比较有名的,但是如果只说广西钦州生蚝出名那是不对的,广东湛江的生蚝更出名,净是说广西生蚝出名,相信湛江人也会出来叫板的,如果你是吃货,你会选择哪个地方的生蚝?一个便宜又多,一个贵些又好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128-124!浓眉34+23,字母哥空砍大号三双,湖人双加时逆转雄鹿  网友去华为实体店买mate60,被告知“接受溢价才有货”,大骂华为却被人嘲讽了  JHU/WashU/UCSB三校放榜!JHU缩招13%!WashU录取缩水...  Lancet:早产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相关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全球负担及风险因素分析

廉州镇:渔民抱团养大蚝 转型升级促发展

  日前,廉州镇大蚝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浦县廉州镇烟楼村委挂牌成立,当天,合作社给烟楼、马安、乾江、禁山等村养殖户免费发放蚝苗1200桩。该镇采取“合作社联营养殖”新模式,推动大蚝养殖转型升级,“抱团”养蚝做强大蚝养殖业。  过去,该镇大蚝养殖均为传统的散养、单养模式,在养殖技术、良种推广、滩涂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养蚝收入低,如遇不良年景,有的养殖户还赔了本。  去年以来,该镇扶贫、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通力协作,帮助大蚝养殖户整合资源,成立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把烟楼、马安、乾江、禁山等村和党江、沙岗、西场等乡镇临海的1.6万亩大蚝滩涂养殖场整合起来,以烟楼养殖为龙头,组建廉州镇烟楼大蚝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到能人引导,优势互补,带动养殖户共同发展大蚝养殖业。目前,该合作社有社员96户。  据了解,在水产畜牧等部门指导下,合作社采用统一养殖技术,统一采购蚝种,统一防范环境污染,统一销售经营,同时组织人员加强治安管理,处理各种场地纠纷。合作社还制订了发展万亩养蚝场长远规划,以繁育大蚝良种场为基地,每年免费发放给社员、养殖户、贫困户大蚝种苗1000亩以上,促进大蚝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

【新华财经调查】一线调研:“点绿成金”绿色保险如何高质量提速发展?

  近日,广西防城港隆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100亩牡蛎获得了60万元的蓝色碳汇价值灭失风险保障。这是中国太保产险在蓝色碳汇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项目以牡蛎因遭遇特定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导致牡蛎碳汇价值灭失作为保险责任,充分保障牡蛎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令牡蛎养殖产业获得蓝色碳汇和生产经营双重保障。  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保险业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作用。2022年6月,原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同年11月,又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绿色保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不少保险公司也从标准建设着手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探索成效初显。但同时要看到的是,绿色保险归类、统计尚缺乏“统一标准”,绿色保险覆盖面仍然较低。整体而言,绿色保险基础体系较为薄弱,目前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从“降低风险”“提升效率”“布局长远”的角度出发,业界建议,应尽快推动全国自上而下绿色金融转型的“标准引领”。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绿色转型、绿色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据有关方面测算,所需资金达到百万亿元人民币的量级。保险通过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等核心功能,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双碳”目标下,保险业迎来新机遇和新动能。  2022年,原银保监会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发挥保险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在此政策背景下,时隔一年,绿色保险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蔚然成风”,发展步伐不断提速。  什么是绿色保险?根据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定义,绿色保险是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  支撑保险业过去40多年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征在深刻演变。业界指出,保险客户正从传统产业向以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扩展,从大型企业向以“专精特新”为重点的中小微企业延伸,风险保障特点与保障需求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此类新型保险面临复杂的环境,对险企的风控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德勤的报告提出,随着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保险在资产方(投资角度)和负债方(保险产品)的发展空间都有望增大。  如期实现“双碳”的目标已迫在眉睫,这要求工业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业企业以绿色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在碳达峰的背景下,国家已从不同层面制定多重激励措施促进工业加快节能减排改造,绿色金融对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太保产险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陶蕾指出,工业绿色发展是技术革命,新型风险和风险程度提升,对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投入都有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要保持持续高质量服务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有效针对工业绿色发展重点,进行体系规划、重点紧跟、节奏一致、模式转型、理念创新,才能对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助力“双碳”目标,保险公司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双管齐下,不断提升绿色保险在应对环境污染、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中的风险保障能力,助力实体经济绿色发展。从较早的环责险到新能源车险、碳汇险等,绿色保险产品与绿色清洁能源、绿色生态种养等渠道密切联系,快速实现“多点开花”。碳汇险是绿色保险创新的一个侧面。广西防城港隆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100亩牡蛎,近期获得了60万元的蓝色碳汇价值灭失风险保障。这是中国太保在蓝色碳汇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项目以牡蛎因遭遇特定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导致牡蛎碳汇价值灭失作为保险责任,充分保障牡蛎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令牡蛎养殖产业获得蓝色碳汇和生产经营双重保障。广西农业农村厅、中国银保监会广西监管局透露:碳汇险的背后与南方电网广西防城港供电局、贵港供电局绿色清洁能源体系提供的大数据支持密不可分。  多家险企的绿色保险保费收入正大幅度增加。2022年,中国太保产险绿色保险保费收入445.16亿元,累计保额超80万亿元,保费收入同比增速32.63%。  2022年,平安产险实现绿色保险保费211亿,提供保额超过19.3万亿。2022年平安产险通过股权和债权等方式,参与绿色投资相关项目和资产规模总计46.6亿元。  2022年,中国太平全年实现绿色保险保费收入约27亿元,同比增长75.7%。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超233亿元,同比增长32.5%。  体系建设的支撑,是绿色保险相关业务加速落地的保障。中国太保产险是财产保险行业首个明确提出可持续保险战略规划并体系化进行创新实践的公司。据悉,中国太保产险创新建立了公司绿色保险的标准指引,全面涵盖公司绿色保险鼓励类业务,包括4大类别,涵盖12个领域,22个细分领域,47个业务范围;并完成了绿色保险数据统计平台搭建,制定共86个标签类别,超过1200条标签规则。  经过近三年体系化的建设,中国太保产险打造了“1+4+2+1”绿色保险体系,即1个国内首创绿色保险标准指引及数据平台,围绕绿色能源、减污降碳、绿色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的产品创新,大型活动碳中和及碳普惠2个模式创新,1套金融企业低碳运行体系。  平安产险也高度重视绿色保险业务发展,2021年成立绿色保险办公室,并在2022年升级为绿色金融委员会,完善公司绿色绿色保险管理制度,建立跨部门的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促进绿色保险创新。  中国太平搭建由“董事会—绿色金融及ESG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三个层级组成的ESG治理架构,并建立各公司、各部门全面参与,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和ESG执行体系,推动ESG战略贯彻到各层级、各单位的实际工作中。  近两年,绿色保险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纵观目前绿色保险发展,存在险种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创新“出亮不出量”等现状。保险业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保险“稳”与“进”协调发展?业界人士给出了建议。  陶蕾建议,鉴于绿色经济本身正在不断发展,绿色保险实践也在不断扩大和细化,因此建议在现有《绿色保险统计制度》基础上完善标准体系。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官王思渺建议,“要不断健全绿色保险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提升绿色保险领域方面提高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完善保险机构ESG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信息披露体系。”  “绿色经济落地很大程度依赖政策推动,绿色保险也不例外。绿色保险实践中,政策协同是推动绿色保险‘出亮又出量’的关键。”陶蕾建议,分区域的差异化绿色保险支持政策更能适应当前“1+N”政策体系落地节奏,有助于与地方性双碳政策的协同落地。另外,绿色保险激励政策应适度考虑财税政策的协同支持,这将有助于提升保险主体创新和经营绿色保险的积极性。  广西防城港银保监局局长汤宏宇建议,国内环保部门和金融保险监管部门加强跨部门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收集和管理环境污染、环境损害、节能减排、污染损害赔偿支出等数据,形成共享数据库,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研发、费率厘定、承保理赔、风险服务等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应解决目前绿色保险主要产品的经营困境,这是加快绿色保险发展的关键。陶蕾指出,一方面加快建立新能源车理赔服务行业标准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快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落地实施,有助于推动绿色保险典型险种的规模化发展。

【新华财经调查】一线调研:“点绿成金”绿色保险如何高质量提速发展?

div data=datasource:2023112636a5b4728519

  【原标题】立足“海”优势 做足“蚝”文章 钦州大蚝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值37亿元  11月24日,记者从2023年钦州大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获悉,近年来,该市立足“海”这一优势,做足“蚝”这篇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大蚝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钦州大蚝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值达37亿元,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达52.88亿元。  钦州被誉为“中国大蚝之乡”,钦州湾茅尾海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繁殖区,供应全国70%的蚝苗,远销越南、文莱等东盟国家。  走进位于钦州市钦南区的广西港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蚝苗车间,1万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内,整齐分布着140多个水池,每个水池可吊养2万串蚝苗。“我们创新推行温室大棚‘车间式’养殖蚝苗等模式,实现在陆地上养出优质蚝苗,成活率达90%以上。”该公司董事长张卫东介绍设施化养殖的优势。  据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韦戴卓介绍,钦州大蚝产业已从分散型养殖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市建成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大蚝吊养基地15个、粤港澳大湾区生产供应大蚝精品展示基地3个、新型抗风浪蚝排30个。带动10万多名群众就业。  时下,大蚝肥美,大量上市。11月20日早晨,天刚蒙蒙亮,在钦州港茅尾海大蚝养殖基地,钦州港七十二泾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15亩蚝排漂浮在海面上,吊养着一串串的大蚝。养殖户韦金强和工人们正忙着采收大蚝,装船运往广东等地。“今天卖出的这批大蚝有10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12元,收入1.2万元。”韦金强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他养殖大蚝实现产值80万元。  作为大蚝产业主阵地,目前,钦州市钦南区正在大力推进大蚝养殖模式与技术升级及钦南区大蚝产业园建设,通过加快海域养殖规划、海域出让、品牌升级方式,推动大蚝养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持续完善延伸大蚝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大蚝产业已形成从“苗种培育—养成育肥—成品销售”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记者/罗继梅)

标签:

相关文章

本类推荐